看完了英國的紀錄片「富哥哥窮弟弟」的故事之後,我就開始回憶了我的過去。感覺我比較像哥哥伊凡,比起家中的其他成員,我有更多的機會與外面的世界接觸。自從我有記憶開始,大約是幼兒園到國小畢業,住處附近有很多同齡的小孩,所以我們很常玩在一起。除了在自家騎樓玩遊戲以外,我也蠻常和哥哥到處探險,大一點後則是由我帶領著其他人去探險,去溪邊或是樹林。
而探險都是瞞著父母進行,畢竟他們規定我:不可以騎腳踏車去里港市區(大約是3-5分鐘的車程),也許我內心就是有股想要「探索」的本能,所以就算被罵過了好幾次也依然要往外跑。後來國中接觸了「運動藝術」,也就是所謂的「跑酷」,為了尋找各種好玩的練習場地,就開始約跑酷的朋友,到屏東市區四處勘察場地。當時的年紀,除了本來就在屏東市念書的同學以外,基本上其他小孩很少有人會去屏東市,除非和家人出門。
隨著「跑酷」在台灣的發展,高中時為了參加各種訓練營和團練,我的足跡不只有僅限於屏東地區,甚至,連台灣本島的各個地方也幾乎都走遍了。第一場營隊,還記得是當天段考結束,連家都沒回去,就直接和朋友搭著火車直奔嘉義。當時因為錢帶不夠,還跟同學借了錢才順利成行。高三那年,統測結束後,要北上推甄台科大時,心繫的不是待會面對教授要如何反應,而是第一次獨自到台北,要去哪裡練「跑酷」呢?
畢業那年和團隊的成員,騎著腳踏車就往墾丁前進,一路沿著前進的路線練下去。本來還計畫暑假時,要徒步從屏東走路到花蓮,然後,接著打工換宿一個月,雖然最後只從台東走到花蓮,現在回想起來,也是一段特別的體驗。那段期間讓我大開眼界,遇到了各式各樣的人,也讓我開始夢想要成為一名「跑酷教練」。
大學時期,我是跑酷社的社團負責人,面對新生的疑問,其實,也就是跟他們分享一些我一路走過的經驗值而已。在訓練方面我有好多方法可以建議,但是,在家人不支持的這個問題上,我一直沒有一個很好的處理經驗。就像從國中開始練習的時候,第一個就是遇到「師長覺得危險」的問題,這絕對是每個新手都會遇到的問題,就像是一門必修課程一樣。這也讓我重拾這個重要的課題,要如何讓家人同意,甚至支持我所做的一切。
隨著「毅起運動藝術團隊」一起出國進修,在韓國與首席教練相處、在法國見識「運動藝術」的創辦人他們的生活、去丹麥和相同熱愛「跑酷」的玩家們一起享受,這是一段特別、也令人難忘的經歷。這兩年的教練培訓,經歷了各種規模的營隊教學,也從學員身上看見問題所在,就像是完全重新認識了「跑酷」一般。
在3014團隊學習「三大自我提升工具」之後,意識到不對的見聞再多也沒有用。以前只是把專注力放在自己有興趣的事情上,而沒有發覺到生活中其實還有其他的事情,必須要優先的規劃在「時間排序」之內。例如:和家人的相處、有時要到田裡幫忙農活、在家要分擔適量的家務等等…
其實在高中之前,會很常直接和家人大小聲,覺得他們不能理解我。就讀高中之後,開始會安排時間,或是和父母溝通協調。現在有了三大自我提升工具的學習之後,開始可以用新的角度去過生活,很多問題也都因此迎刃而解。就像家人一開始的不支持「跑酷」,到現在也都已經是相當的認同了。
而現在的我,更清楚事情的先後安排,和家人的相處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和變化,沒有一言不合就開罵的情況,甚至,連媽媽都覺得我是全家中最能溝通的人。時間排序不是把時間塞滿,而是把時間用在對的人、事、物上面,從容的來過生活,才不會對生活失去熱情,窮忙只會讓自己飄逸不定,看不見全新的觀點。這一切都可以再次的證明,其實,命運真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裡。
最後,我要再一次的感謝這套「消費致富」系統的帶領,讓我可以透過「認真過生活」的學習,來養成一個「成功者」的思維和習慣,讓我的生命和生活因此而得到改變,也因為自己的個人「價值提升」,讓我也可以開始為自己來創造一份持續性的「被動式」收入。感恩!